第(2/3)页 中途还给刘封递了水囊。 刘封只当是寇安国在身后也没注意,直到刘备开口才反应过来。 瞪了一眼院门口的寇安国,寇安国向刘封摊了摊手表示无奈。 “不要怪安国,是孤让安国不得声张的。”刘备笑了笑,坐在石凳上,又示意刘封坐下:“公仲这次立下大功,可有想过要什么赏赐?” 刘备如寻常人家的慈祥长辈一般,谈吐举止皆令人如沐春风,让刘封不自觉间也少了紧张多了随和。 刘封没有耍心机的称“不要赏赐”之类,认真的思考后,道:“孩儿希望,能担任北伐先锋。” 担任北伐先锋,与其说刘封是在索要赏赐,倒不如说刘封是在表明立场。 刘备不傻。 相反。 刘备对刘封的处境心知肚明。 在收刘封为养子的时候,刘备无子且事业也没起色。 刘备看中刘封的品行和武艺,觉得跟自己年轻时很像,遂以刘封为养子,有心以刘封为嗣子。 即便阿斗出世,刘备也没改变过这个想法。 阿斗虽然出世了,但能不能活着长大都是个未知数。 颠沛流离多年,刘备屡丧妻子,对子嗣的心态早已看淡。 没长成的儿子,夭折的风险太大。 哪怕在汉中称王前,刘备其实都没改变过以刘封为嗣子的想法。 刘禅才十二岁。 十二岁能干什么? 主少国疑,臣心难附。 刘备在史书上看过太多的例子,也在现实中看过太多的例子。 譬如许都的刘协,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带着刘封去打汉中之战,其实也是为了让刘封多立军功建立威望。当时的刘禅才十岁,刘备自个儿也没信心能打败曹操。 刘备是抱有不幸战死汉中就让刘封接替掌军的想法的,这也是刘封副军中郎将这个特殊职位存在的原因。 真正改变想法是在汉中称王期间。 击败曹操后,刘备的势力空前强大,称王后应该以谁为世子就涉及诸多利益了。 各派系文武的争吵让刘备不得不改变初衷,立刘禅为王世子来安众人心。 其实就本心而言,刘备是不想在称王的时候就立刘禅为世子的,即便要立也得等刘禅再年长个几年。 一旦立刘禅为世子就会出现个严重的问题:刘封将会失去继嗣权! 将心比心。 一直被当为嗣子来养,跟着刘备征战多年又屡屡陷阵先登,结果刘备刚称王就迫不及待的让刘封失去继嗣权,换谁心中都会有怨言。 最重要的是:万一年仅十二岁的刘禅中途夭折了,刘封又没继嗣权了,刘备是立刘理还是刘永? 几岁的稚子,真能担得起重任? 权力一旦变大,很少有人能在立嗣继嗣上头脑清晰的。 袁绍父子如此。 刘表父子如此。 曹操父子如此。 刘备父子亦如此。 就连号称“七世纪最强生物,亚洲州长,东半球话事人”的李世民,也干出了杀兄囚父杀子夺媳的糊涂事。 尝试过权利滋味的人,放弃权力等同于要命。 也就刘封这个觉醒了前世记忆的人,能拎得清跟刘备和刘禅之间的关系。 看着眼前认真思考后真诚而言的刘封,刘备心有不忍:“担任北伐先锋,生死难料。稍有不慎,就可能亡于战场之上。不如位居后方,或镇荆南,或镇南中,以公仲之才,定可令南方诸夷无人敢乱。” 让刘封镇荆南或南中,既能让刘封有用武之地,亦可让刘封远离权力的漩涡。 相较于北伐先锋,更容易保住性命。 连孙权麾下都能有事没事刷山越,镇荆南或南中,对刘封而言就如同成年人在一群小孩中比腕力一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