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其核心在于,通过“虚”与“实”的动态变化,扰乱敌方判断,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如今是章武四年(222年),正月。 距离刘备破襄阳擒曹仁,刚好过去两年。 这两年,刘备在荆州与民更始,又采纳刘封“屯田戍守”的策略,在汉水流域部署了大量的军屯。 屯兵五万人,常驻四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 按刘封原有的计划,有汉水流域肥沃的土地配上曲辕犁、水利以及军屯等高效管理实施精细化耕作。 在无天灾的情况下,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汉水,足够十万之众五年军食。 而实际上的情况则是: 第一年因刘备迁都导致各项成本开支太大,再加上新城三郡钱粮不归江陵皇城统筹、军屯刚开始投入大,故而难有积粮。 第二年刘封将新城、宜都、襄阳三郡钱粮统筹给诸葛亮后,刘备的府库就就有了积粮。 至于积粮多少? 某个叫石苞的,暗中送到司马懿手中的密报上称:荆州第二年的军屯,约积粮四百万斛。 四百万斛,足够十万之众吃大半年的了。 曹丕先前也怀疑过石苞密报上的数字虚假成分太大,认为刘备的军屯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积粮。 当年许县第一年屯田的时候也才百万斛。 后来一想,在汉水屯田和在许县屯田,收成应有区别,再加上石苞提到的曲辕犁,又很适合南方水田深耕细作。 曹丕尽管不敢尽信,但也不敢不信。 而如今。 张飞出现在南乡,刘备、关羽出现在襄阳,刘封、赵云更是聚兵两万攻打宛城。 若无足够的粮草,刘备又怎敢如此嚣狂? 决策军国大事,需要谨慎周全。 刘备一方面遣刘禅、诸葛亮、马超引东川诸将奇袭天水,以分曹丕的关中兵;一方面遣刘封、赵云率主力先锋走襄阳攻打宛城,夺取荆州北部门户。 再有石苞密报的刘备第二年军屯积粮约四百万斛,怎么看,刘备都像是来决战的。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刘封等人都出现在了汉水以北,粮草又足够十万大军用上大半年。 除非曹丕天纵奇才或者开天眼,不然根本不敢去赌刘备是来决战的还是来试探的。 曹丕很苦恼! 倘若晚个几年,亦或者晚个一年,曹丕都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去跟刘备决战。 然而。 曹丕去岁才征讨孙权归来,将士疲乏,粮秣不齐。 诚然。 曹丕地广人多。 可军粮是需要运输的。 譬如曹丕要打孙权,就会将粮秣从诸县先行运到寿春,个中消耗的时间都得几个月。 同样。 曹丕若要跟刘备决战,就得将粮秣从诸县先行运到宛城后方的鲁阳,个中消耗的时间同样得几个月。 反观刘备。 本身就在汉水流域屯田,又有便捷的船运,将诸县钱粮运到襄阳,比曹丕花的时间更少。 再加上,刘备是有备而来,曹丕是仓促应对,短时间内,曹丕的后勤是不能跟刘备比的。 可若再拖上一年,曹丕的后勤优势就会反超刘备。 地广人多,这是曹丕即便在军事上不如刘备依旧能占据大势的核心原因。 为什么刘备要卡在这个时间点进兵? 本质就一个:弱! 若综合实力比曹丕强,还玩什么花里胡哨的招式啊! 穷才战术穿插,富就火力覆盖了。 刘备的用意,曹丕也能猜到。 只有打出北伐的旗号,刘备才能凝聚人心,否则时间拖得越久,南方士民发现曹魏的势力越来越强后,人心就会消散。 待得刘备、关羽等老人都逝去,剩下的小辈就会逐渐失去进取心,也就不足为虑了。 曹丕虽然菜,但不蠢。 自家兵马如今是个什么情况,曹丕心如明镜。 这个时候去跟刘备决战,是极不明智的。 敌人越是想要什么,就越不能给敌人什么,每每与之相反,才能抢占优势。 可被刘备贴脸输出,曹丕也是郁闷难忍。 自称帝后,曹丕就没在对刘备的作战中取得优势,反而节节败退,失土折将。 甚至于。 连孙权都没打服! 虽说有刘封偷袭石阳的原因,但没打服是事实,再多的理由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曹魏的官吏士民也不会对曹丕生出敬畏。 【越是危急时,越不可失了分寸。】 曹丕闭上眼睛,脑中回想起曹操在时面对危急情况的应对。 能在曹操的“疯批”教育下还能成功上位,曹丕的心性也非凡人能比。 良久。 曹丕睁开眼睛,心中也有了决定。 “就依众卿之议,传朕口谕,封平原王曹叡为大魏太子,加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即日起前往关中督战,生擒刘禅、诸葛亮! 册封太子所需一应册文、制宝、谒庙等礼仪,于战后再补。太尉钟繇,与太子同往。” (注:前文钟繇官职错误,已更正。) 话音一落,满殿皆静。 显然。 即便是提出者陈群,也没想到方才争了那么久曹丕都不置可否,结果现在宛城军报一来,曹丕就直接同意了。 不仅同意了,更是明确的表示会加封曹叡为大魏太子。 从内心上讲。 假使刘备不引兵来犯,曹丕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册封曹叡为太子的。 由于曹叡的生母甄宓被曹丕赐死,曹丕既担忧曹叡因母仇生怨,又恐曹叡继位后会清算郭皇后一脉。 再加上朝中部分公卿大臣如陈群、司马懿都倾向于支持郭皇后,曹丕也需要权衡后宫与士族对储君的影响。 等等因素综合下,曹丕一直都以考察曹叡为由,只让曹叡参与朝政,不公开立储,借以试探曹叡的态度以及群臣的反应。 然而。 世界不是围着曹丕转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