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陛下的增援,怎么还没到?”看不到增援,夏侯尚更感烦躁。 徐晃则是有所猜测:“应是刘封提前派人去迎击陛下的增援了,我等只需固守宛城即可。” 夏侯尚一巴掌拍在城墙上,难掩愤懑:“守,守,守,只是守,如何能退敌?可恨!” 徐晃无语。 我也知道守不能退敌,可我们打不过啊! 宛城虽然有骑兵,但刘封也有骑兵。 刘封的骑兵虽然少,但宛城的骑兵也不多。 那如龟壳般的大盾,让刘封的骑兵有极强的防御力,宛城骑兵的骑射并不能对刘封的骑兵造成多少伤害。 再加上刘封、赵云、黄忠那百余骁骑给宛城骑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让夏侯尚徐晃不敢再自恃骑兵之利驱兵出城。 而此刻。 夏侯尚心心念念的增援,正被挡在宛城东北六十里外的博望坡。 与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不同,刘备昔日设伏击败夏侯惇、于禁的博望坡其实地处宛城东北的丘陵地带。 博望坡是宛城的东北门户,控制伏牛山碍口与淯水,因其山道狭窄、草木丛生,一向是兵家用兵的战略要冲之地。 黄忠选择在这里迎击曹仁,也是为了借助山川险要,尽可能的削弱曹仁骑兵的优势。 当然。 博望坡立的旗号不是黄忠,而是寇安国。 黄忠则是化实为虚,隐于寇安国身后,负责核心的作战部署和指令。 博望坡下。 寇安国正带着方月、潘风、俞射、穆舜四将,耀武扬威的挑衅曹仁。 策马持枪时,倒也有几分刘封的风采。 搦战呼喊间,皆是对曹仁的“友情问候”。 “曹子孝,我听闻你有‘天人将军’的称号,可你不过一介莽夫,插标卖首之徒,如何能当得起‘天人’之称?” “昔日在樊城被生擒的败军之犬,竟还有脸再引兵南下,匍匐马前之态,犹在眼前啊。” “你如今龟缩甲阵之内,莫不是自哀老迈骨朽,稍纵马蹄便散架乎?” “老匹夫,可识得大汉偏将军寇安国?败军之骨,可敢出阵与我一战?” “.” 曹仁左右。 长子曹泰,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同名)、朱盖、殷署、徐商、吕建等人,皆是恼怒难忍,纷纷请命出战。 曹泰更是扬言,要替曹仁生擒寇安国献于帐下。 若来的是刘封,众将或许还不会动怒,或会去思考刘封是否有什么阴谋。 然而来的是偏将军寇安国,众将只感受到了羞辱! 什么时候,大魏的大将军竟然能被一个小小的伪汉偏将军贴脸搦战、恣意嘲讽了? 曹仁同样感受到了羞辱。 但曹仁没有放纵愤怒,而是选择了克制,让头脑变得冷静。 “寇安国乃刘封未改姓前的寇氏同宗族弟,虽然久随刘封,但不以善战扬名,能力远不如刘封麾下的王平和李平。 按常理而言,刘封即便不用赵云这等老将来拦截我,也应当用王平和李平二人之一。 如今却选择让一个名声不显的寇氏同宗族弟为主将,这其中恐怕有诈。” 曹泰不屑冷哼:“必是刘封自以为凭借博望坡险要可以挡住大将军,故而才以寇安国为主将,想让其立功升迁。如此任人唯亲,安得不败?” 常雕等人的想法,与曹泰也类似。 将立功的机会分给亲族兄弟,这本身就是很合理的。 若连自家人都信不过,又如何能信外姓人? 有大功自然是优先分给自家人的。 将心比心。 若常雕等人是刘封,也会优先安排自家人。 至于曹泰口中的“如此任人唯亲,安得不败?”,众人也只是故意当没听见。 论任人唯亲,谁比得上曹家和夏侯家啊? 你曹泰要不是大将军的儿子,也没资格在这大言不惭。 曹仁依旧在犹豫。 樊城被生擒的耻辱,已经将曹仁这个“天人将军”彻底的钉死在了耻辱柱上。 本想刷孙权来重新立威,不曾想孙权也守住了濡须口。 以至于曹仁到现在都还是“耻辱”加身,让人诟病更甚于昔日被擒的于禁。 毕竟。 于禁虽然被擒,但只是外将。 而曹仁姓曹,是曹丕的本族。 现在的曹仁,统兵打仗,都是如履薄冰,比以往更为谨慎。 “博望坡是通往宛城的必经之地,如今贼兵士气正盛,我军又远来疲惫,不可轻易与之交战。传令下去,若无我军令,任何人不得出战!” 曹仁最终选择了稳妥。 众将校更感憋屈。 堂堂大魏大将军,竟然要避一个伪汉偏将军的锋芒? 曹泰、常雕等人再次请命,但都被曹仁驳回。 见曹仁铁了心的不与寇安国交战,众将校也只能强忍憋屈,各自回营。 众将校的反应,被曹仁尽收眼底。 但曹仁并没因此而改变决定。 因为曹仁很清楚:宛城易守难攻,又有夏侯尚和徐晃在,守上两三个月都不成问题。 寇安国只是刘封的先锋。 而刘封又是刘备的先锋。 曹仁着眼的对手并非是寇安国,也非是刘封,而是刘封背后的刘备! 昔日被刘备生擒之辱,曹仁是刻骨铭心的。 而在博望坡大寨。 得知曹仁不战的黄忠,也感惊讶:“曹仁竟然连这都能忍?” 被一个偏将军贴脸搦战,曹仁竟然忍了! 这样的结果让黄忠不由感到奇怪,也生出了凝重。 一旁的岳举则是提议:“既然曹仁不战,不如我今夜前往劫营,不论成功与否,皆可引曹仁入瓮。”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