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虽然有些遗憾,但刘封也不气馁。 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中,战术目的没能达成是很正常的。 曹丕又不是软柿子可以任由刘封拿捏。 重点在于:一计不成,能否再生一计。 而现在。 刘封则是要在博望坡诱敌计策失败后,再给曹丕来一记狠的:请天子刘备宛城祭天! 刘备宛城祭天,那战场的性质就变了。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正常都是在己方都城外祭祀,以求国泰民安;似如今这般在敌国城池外祭祀,那象征的意义就不同了。 南郊祭天是帝王专属礼仪,刘备以汉室天子身份在敌境(宛城)祭天,象征对宛城的“天命所属”,这是在强化汉室正统性。 简而言之:宛城朕夺定了,曹丕来了也守不住,朕说的! 曹丕针对刘备战略意图的诸多猜测,也会随着刘备登场宛城而被搁置。 虞翻又道:“为了避免陛下抵达之前出现意外,还得增加对博望坡的防守。” 刘封点头:“此事容易。 正好张司隶也来了,可让张司隶在宛城西面立寨,赵征南在宛城东面立寨,与博望坡的黄老将军形成掎角之势。 既可在曹仁强攻博望坡时增援,亦可提防宛城的徐晃偷袭博望坡。 孤则在宛城南面立祭坛,准备父皇来后祭天等一应所需之物,再留几条小路,让夏侯尚徐晃有机会派斥候传讯。” 不论是博望坡让寇安国当主将,还是请刘备登场宛城,本质都是要迷惑曹魏君臣,刘封自然也不介意留几条小路给宛城的夏侯尚和徐晃。 虽说刘封引兵强攻宛城也有机会打下宛城,但那样攻城损伤太大,而且也容易面临曹魏大军的反扑。 打下宛城不等于得到了宛城,击退曹魏大军的反扑才算真正推进了防线。 否则即便暂时得到了宛城,最终也不得不放弃宛城退回樊城。 可如此一来,这一仗就白打了! 信使快马加鞭,将刘封的亲笔文书送到了刘备手中。 得知曹仁在博望坡谨慎不前且有拖延时间的迹象,刘备当机立断,留关羽在襄阳调度各方后,带上白毦兵就直往宛城而来。 五日间。 刘备就抵达了宛城外的汉军大寨。 刘封也早已立好了祭坛、准备了天子祭天等物。 “让父皇劳顿而来,是儿臣无能,请父皇治罪。”刘封迎上刘备,拱手请罪。 作为伐魏先锋,原本是不准备让刘备劳顿,结果最终还是让刘备来到了宛城。 刘封内心也是有愧意的。 刘备对此倒不在意,大笑安抚道:“吾儿能让曹魏名将或是守城不出,或是迟疑不前,已是大才,又岂能以‘无能’自居?倘若吾儿都是无能,那曹魏名将,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了。” 刘封心有感动,叙旧一阵后,迎刘备来到祭坛处,道:“祭天所需之物,皆已准备妥当。在这个位置祭天,宛城的夏侯尚和徐晃是能看到也能听到的。” 说到这,刘封的嘴角也不由浮起几分笑意。 如刘封所言。 自刘封在宛城南门外大张旗鼓的修祭坛、准备祭天祀物开始,夏侯尚和徐晃每日都在关注以及猜测刘封的意图。 刘封也不理会夏侯尚和徐晃,只管准备。 而今日。 当祭坛上的天子大牙旗出现后,城头的徐晃和夏侯尚,纷纷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盯着祭坛上随风摇曳的天子大牙旗。 天子大牙旗的出现就意味着刘备也来到了宛城下。 “刘备这是要干什么?” “只是争夺宛城,竟也需要刘备亲征?” 不论是夏侯尚还是徐晃,都看不懂刘备的意图了。 宛城虽然是个重要城池,但也犯不着由刘备亲自来争夺,怎么也得洛阳才有资格让刘备亲征啊。 “洛阳?” 猛然间。 夏侯尚和徐晃对视一眼,皆是下意识的吐出“洛阳”两个字。 “得立即派人去洛阳给陛下传讯,刘备亲临宛城,其意图必在洛阳,陛下若不派大军来援,我等是绝对守不住宛城的!”徐晃的语气变得凝重。 若只有刘封,宛城还能守一守。 可刘备来了,就难以预料了。 刘封的话,可以是诈;刘备的话,那叫天子一言。 南阳诸县本就有不少人响应,若刘备再许诺高官厚禄或其他利益,莫说南阳诸县了,宛城内估计都会有人忍不住想要投汉。 这跟曹丕册立曹叡为太子去督战雍、凉的本质是一样的。 刘备派了太子,曹丕不派太子,那就被压了一头,太子是储君,许诺的话是要兑现的,非太子就不一样,那叫兵不厌诈。 同样。 刘备来到宛城,而曹丕不来南阳,也会被刘备压一头。 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 可以拼双方军士的血勇,也可以拼双方帝王的名望。 对于普通官吏军民而言,是跟曹丕还是跟刘备,核心在于“谁给得更多”。 谈忠诚,那太遥远了。 就譬如南阳诸县,先后跟过袁术、刘表、张绣、曹操,又该对谁忠诚? 夏侯尚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语气掩饰不住忧虑:“可如今,张飞在西,赵云在东,北面的博望坡也被刘封派兵抢占,信使如何能通过?” 徐晃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刘封只能派兵抢占博望坡的主道,封锁不了全部的山路。 多派斥候,分走小路,只要有一路能顺利通过博望坡,陛下就能得知宛城的变故。 只希望陛下能早日发兵,否则让刘备彻底拉拢了南阳诸县,我等就成瓮中之鳖了。” 在夏侯尚和徐晃调派信使间。 刘备也换上了祭天的服饰,登上了祭坛,宣读祭文。 祭文大意: 宛城之地,本为汉疆,生民数万,尽陷豺狼。 朕提剑南郊,誓清寰宇,诛戮群凶,复我旧疆。 惟愿皇天垂鉴,后土明察。 一愿将士奋勇,摧锋陷阵,扬炎汉之旌旗; 二愿忠魂有归,血食长飨,慰英灵于九泉; 三愿兆民归心,箪食壶浆,开王师之坦途。 朕当亲执桴鼓,与诸君共饮洛水。 祭文毕,刘备拔剑誓师,将士呼声响彻云霄。 宛城城头的魏军将士,尽皆变色。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