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而。 就内心上来讲,张飞是不想呆在江陵的。 张飞也想进步! 可没有军功就无法进步! 就如同赵云虽然有武勇又久随刘备,但要保护刘备的家眷和震慑后方,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立功机会,若非这两年刘备将赵云外放立了功劳,赵云也升不了后将军当不了南阳太守。 小心思一起,张飞就自动忘记了来的目的,直接就选择了支持刘禅出兵。 至于吴懿苦口婆心的劝谏,张飞也当耳边风了,一切阻拦刘禅出兵的话,都不是好话。 听到张飞的声音,刘禅的嘴角泛起细微的笑意: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兄长说得没错,若三叔得知我要亲征,必不会阻止。 在刘封的计划中,张飞同样是很关键的一环。 昨日没见到张飞在江陵城,刘封就感到奇怪,江陵城出了这么大的事,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竟然不在城中? 就算张飞去了趟长安,那么回来之后也应该雷厉风行的将流言给掐断,而不是跑去纠察各县。 虽然不明白张飞具体在想什么,但刘封最擅长的就是根据现有条件来制定战略战术。 只要张飞有进步的心,就绝对会忍不住去咬刘封放出来的诱饵。 刘封对刘禅说要连自己人都骗,不是一句虚言。 对刘封而言,穿越者最大的福利就在于识人,将书本上看到的理论跟现实中具体接触进行结合,基本上就能将对方的欲望猜个七七八八。 就比如张飞的欲望,绝对不是待在江陵城当司隶校尉,而一定是要出兵伐魏。 不论张飞是早来还是晚来,刘禅都在等着张飞来咬钩。 吴懿此刻更是焦急。 说服刘禅就已经很难了,现在又蹦出个张飞?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这不是故意给我制造困难吗? “张司隶,太子乃是储君,太子的安危乃是一国之本。岂可因一时意气而置大局于险地?陛下如今不在江陵,江陵岂能无人操持国事?太子若有个闪失,我等如何向陛下交代?”吴懿据理力争,希望张飞能一并劝谏刘禅。 然而张飞好不容易等到了“光明正大”的出兵机会,此刻哪里肯听吴懿的劝,冷笑一声:“迂腐之言!太子若亲临前线,三军士气大振,岂不胜过在宫中看文书? 太子若不在江陵,江陵就无人操持国事了,那还要公卿百官作甚?太子只是去宛城督军,又不是身先士卒与魏贼厮杀,岂会有闪失?” 几句反问,让吴懿一时之间竟有一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见张飞这反应,吴懿也终于猜明白了。 与其说是张飞支持刘禅出兵,倒不如说是张飞自个儿想出兵。 想到这里。 吴懿的口吻也变得直接了:“张司隶既掌纠察之权,当知陛下留张司隶镇守江陵的深意! 如今江陵流言四起,公卿士民人心不稳,太子当务之急乃是与燕王共稳朝局,而非与燕王意气之争。” 话音刚落,张飞就斜着眼睛瞥向吴懿:“燕王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如此积极的为燕王说话?” 我收好处? 吴懿差点一口气没接上来,有些气急败坏,呼问道:“张司隶,我何时收了燕王的好处?你怎能冤枉我?” 张飞呵呵一笑:“吴懿,你也别不服气。若你未收燕王的好处,又怎事事都偏向燕王? 我不过去了趟长安,江陵城就流言四起,看似伪魏的细作在散布流言,实则是江陵的公卿百官欺负太子年幼无威。 你身为皇后的胞兄,太子的亲近之人,不为太子谋立威望,却一直想着让太子忍让,何其愚也?只要太子有了威望,不论是燕王还是公卿百官,谁敢暗生事端? 你也是善谋之人,岂能看不清太子如今的处境?除了你收受燕王好处,我想不到你会积极为燕王说话的理由。” 刘禅此刻,心中已经乐开花了。 本还想着,要花更大的精力来辩驳吴懿,没想到张飞一来,直接就合乎了心意。 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曹丕只是用了个流言计,结果在刘封将计就计下,流言计变成了阳谋计。 一个哪怕刘禅明知道曹丕在故意使坏都会因此上当中计的流言计,继而让刘禅生出要亲自去宛城督军与刘封争功的想法和行动。 虽然与曹丕最起初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同样也起到了离间的效果。 这就是刘封浑水摸鱼效果。 不直接破掉曹丕的流言计,就只将水搅浑,让曹丕觉得流言计虽然没能完全达到想要的效果但又有新的便宜可占。 只要曹丕贪,曹丕就得上钩。 而眼下。 曹丕还没咬钩,张飞先咬钩了。 出兵机会,不容错过,必须珍惜。 至于刘禅与刘封“相争”,张飞已经自动抛之脑后。 就如方才那句“只要太子有了威望,不论是燕王还是公卿百官,谁敢暗生事端?”,只要威望足够,还怕震慑不了旁人? 吴懿此刻已经无法辩驳了,只能抬出吴皇后,道:“张司隶,我是奉皇后之命来劝太子的。” 张飞直接反驳道:“皇后可有说过,不让太子出兵?” 吴懿语气一僵:“.没有。” 随后。 吴懿颓丧的低下头。 皇后是不能干涉军国大事的,张飞这么问就一个意思:若吴懿说皇后有说过,那皇后就是在干政。 涉及到皇后干政了,那这性质就变了。 刘禅趁机抚掌:“有三叔在,小侄无忧了。” 听到刘禅这声“三叔”,张飞的心头如抹了蜜儿一般,不由哈哈大笑:“太子放心,此战我听你指挥,一定要让你胜过燕王,让公卿众臣都不敢小觑你。 这次就不要带尚书令了,免得又有人闲言碎语称太子是靠尚书令才立了军功。” 吴懿咬着牙,又劝:“张司隶,若无尚书令出谋划策,谁能为太子参军助太子调兵遣将?” 张飞嘁了一声:“又不是只有尚书令才能出谋划策!更何况,太子亦有调兵遣将的本事,何须尚书令前往? 且太子去了宛城,江陵还需尚书令统理百官,太子心中自有计较,你无需担心。” 吴懿无奈。 只能起身离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