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戴凌一脸疲惫的来到陈仓城下,高呼:“我乃将军戴凌,速速开门。” 然而。 陈仓城上虽然曹魏的旌旗林立,但却没有人回应。 戴凌顿感疑惑,再次呼喊:“我乃将军戴凌,陈仓校尉胡巴可在?” 正喊间。 陈仓城门开启。 来的却不是陈仓校尉胡巴,而是一持枪小将,正是自水路先一步而来的姜维:“奉义将军姜维在此,奉丞相令,在此恭候多时了!” 戴凌大惊失色:“姜维?你何时夺了陈仓城?胡巴何在?” 姜维大笑,将一个首级丢向戴凌:“你要的胡巴,还给你。” 看着胡巴那瞪圆了双眼的首级,戴凌更是大惊,转身就走,招呼郭淮撤退:“使君快走,陈仓已被姜维所夺!” 郭淮更是面色惊变:“我已昼夜兼行,没想到还是被诸葛亮抢先一步!” 马遵却是呆呆的愣在当场,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姜维会出现在陈仓还夺了陈仓。 “马遵,你敢欺瞒丞相,可还记得誓言?” 惊愕间,姜维一箭射来,正中马遵眉心,先前向诸葛亮发誓“但有虚言,来日必死于箭下”,今日死于姜维箭下,也是应了这个誓言。 马遵一死。 魏军将士更是惊慌。 姜维看也不看马遵的尸体,号令众军追杀郭淮。 见姜维凶猛,胡遵、州泰、戴凌三将齐上,一边拦住姜维,一边高呼“使君快走”。 郭淮不敢恋战,策马夺路而逃。 姜维独战三将,亦是不惧。 见郭淮走远,胡遵三将各自招呼一声,也夺路而走,不敢再与姜维纠缠。 “哼!穷寇勿追,速回陈仓。” 姜维喝住众军,没有去追逃跑的郭淮等人。 倒不是姜维不想追,而是不能追。 姜维虽然先郭淮一步抵达了陈仓,但也只是带了三百兵走渭水乘木筏而下,然后伪装成郭淮受伤赚开了城门。 随后又以凶猛之势吓走了郭淮。 这也是为何陈仓城头连旌旗都没更换,是压根就没有旌旗能更换,也来不及缝制新的旌旗。 郭淮不知是计,被姜维射杀了马遵后也来不及想太多,这才被姜维骗过。 若郭淮方才跟姜维誓死一搏,仅凭姜维这同样疲惫的三百兵是守不住陈仓的。 不过。 战场就是如此。 戴凌能以疑兵之计在临渭城下骗过姜维,姜维同样能以疑兵之计在陈仓城下骗过郭淮等人。 人在疲惫和惊慌下,是很难再保持理智的。 三日后。 刘禅与诸葛亮引了一千兵也自渭水小道而来,入陈仓与姜维汇合。 临出发时。 刘禅特令李严暂代陇右都督,督陇右诸郡,组织诸郡士民恢复春耕。 仗要打,这地也得种。 在政务方面,李严也是很擅长的,留李严在陇右,刘禅和诸葛亮也很放心。 原本刘禅也是想留在陇右抚民的,但诸葛亮和李严都认为:刘禅必须要去长安。 这非军事立场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 “伯约,可有长安方向军情传回?” 一到陈仓,诸葛亮顾不得休憩,向姜维询问长安方向的军情。 算算时间。 若一切顺利,刘封也应与张郃交上手了。 姜维如实而道:“三日前吓退郭淮等人后,我就派人快马去打探了,只是路程遥远,也暂无军情传回。 不过我打探到扶风郡有流言称‘曹叡弃守长安’,还有燕王殿下传的檄文。” 随即。 姜维将檄文送到诸葛亮手中。 檄文大意: 【讨曹魏檄】 大汉燕王、车骑将军刘封,奉天子明诏,布告关中: 昔高祖斩蛇,光武兴汉,四百年煌煌天威,岂容奸逆篡窃? 曹丕豺狼,胁迫汉鼎,僭号伪魏;其子曹叡,承袭凶虐,盘踞关中。 暴政苛敛,民怨沸天,天厌其德,人思旧邦! 今统虎贲之师,吊民伐罪。 一日破武关,十日破峣关,十万大军临长安,曹叡胆裂,伪廷震惶。 又有扶风名士法真之孙法正献奇谋,良将千员效死命,旌旗所指,三军辟易! 观彼曹叡,外托太子之名,内藏怯战之实。 钟繇老朽,曹真无谋;张郃惶退,郭淮溃奔。 弃关中父老于危墙,挟私心苟全于潼关。 此等无德之辈,焉配执掌关中河山? 凡我汉家子民,当共举义旗。 助王师北定关中,迎天子还于旧都。 檄文至日,速献城关,箪食壶浆以迎,裂土封侯必偿! 若负隅顽抗,逆天而行,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天命昭昭,汉祚永昌。天兵既至,顺昌逆亡! 檄文慷慨激昂,令人忍不住热血沸腾。 当看到檄文中“法正”二字时,诸葛亮不由开怀大笑:“不曾想连法孝直也来了,关中可定矣!” 刘禅亦是兴奋,抚掌而赞:“兄长骁勇,更盛从前。一日破武关,十日破峣关。真是精彩!” 看着刘禅那真诚的夸赞以及眼中流露出不加掩饰的崇敬,姜维有些疑惑的看向诸葛亮。 位置不同,考虑的问题自然也不同。 在陇右待久了,也见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姜维心中对刘禅对檄文的反应有疑惑也是正常。 毕竟。 刘封也是刘备的儿子,虽然是过继的养子,但也是名字入了皇室族谱的燕王! 从礼法上,刘封也是有继承权的。 【太子,对燕王真的一点都不防备的吗?】 虽然姜维没有将心中的话直接说出来,但诸葛亮也能看明白姜维的疑惑。 遂笑道:“太子与燕王,乃手足兄弟,燕王立此大功,太子为兄而贺,实乃仁君之德也。” 姜维心神一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