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殿前。 曹仁、曹真、陈群、蒋济、刘晔等人,纷纷低头无声。 直到曹丕的怒火发泄、火气渐消后,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帝王易怒,伴君如虎。 “诸位爱卿,可有应对良策?” 司马懿在曹休未战败前,就已前往了义阳,并不在场,曹丕随后将目光看向了曹真。 自曹真回洛阳后,就被曹丕迁为中军将军,加给事中,职统洛阳诸军,能任意出入宫廷,只听曹丕号令。 曹真了解曹丕的意图,硬着头皮道:“征东将军虽然大意被擒,但刘封只擒不杀,定是想向陛下索要好处。臣以为,大魏不可无征东将军,陛下应将征东将军赎回。” 话音一落。 文武皆静。 赎回? 拿什么赎回? 是拿平春还是拿寿春? 只是曹真都这样说了,谁还敢质疑和反对? 心头有不赞成想法的文武,纷纷将目光看向了陈群。 现如今。 有资格反驳曹真的,也就尚书令陈群了。 陈群不由蹙眉。 反驳曹真就等于反驳曹丕,会惹曹丕不高兴;可不反驳,又等于是坐视大魏国家利益于不顾。 思索片刻。 陈群出言反问曹真:“中军将军以为,陛下应如何赎回征东将军?是割地还是赔款亦或者交换人质?” 既然不能正面反驳,陈群就选择了将问题踢回给曹真。 你说要赎回曹休? 好,我不反对。 但你得拿出具体的赎回方式,而非来一句“赎回”表个态度就完了。 曹真本就是迎合曹丕的意图才提议赎回曹休,至于是割地、赔款还是交换人质,曹真并未仔细想过。 从内心上讲,曹真也是不愿意用大魏的人地钱粮去赎人的。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若养成了习惯,今后岂不是刘封擒个大将,就要拿人地钱粮去赎人? 曹家大将要赎,外姓大将要不要赎? 若外姓大将不赎,岂不是自离人心? 昔日夏侯惇被擒,夏侯惇的副将韩浩,直接就连夏侯惇一起砍,直接吓得吕布的降将释放夏侯惇,遂有曹操颁布法令“自今以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 这法令执行了多年,军中也一向如此。 然而。 如今在位的是曹丕不是曹操。 曹丕没有曹操的威望,不敢放弃曹休于不顾。 面对陈群的反问,曹真再次硬着头皮道:“割地肯定是不成的,可用钱粮赎换。” 只是这话说出来,连曹真自个儿都不信。 钱粮赎换曹休? 且不说刘封是否愿意,就算刘封愿意,直接漫天要价,曹丕难道还要真的给? 刘备为什么在关中按兵不动? 刘封又为什么要忽然跑去打江东? 不就是钱粮不够无法支撑北伐吗? 拿钱粮赎回曹休,然后让刘备刘封得了钱粮继续进攻? 疯了吧! 而在曹真说出用钱粮赎回曹休后,陈群直接开始“哭穷”:“中军将军,你轻飘飘的一句钱粮赎换,说得轻巧,钱粮又该从何处筹得? 兵马吃喝要钱粮,军械打造要钱粮,官吏俸禄要钱粮,安抚诸郡要钱粮,赈灾平叛要钱粮,兴修水利要钱粮,处处都要钱粮,哪有钱粮再用来赎人?” 曹真低头不语。 我能不知道处处要钱? 陛下想赎换曹休不好直接开口,只有我来开口,你为难我作甚? 有本事你为难陛下啊? 有了陈群开头,众文武也纷纷反驳曹真,借着反驳曹真的由头,实际上也是在暗里劝谏曹丕。 就在曹丕头疼欲裂时,一直沉默的大将军曹仁终于开口了:“陛下,臣以为,曹休违令出兵又拒不还军,以至于兵败被擒,实乃曹休咎由自取。 曹休已挫国威,岂能再行‘赎换’之举?先帝有言,‘自今以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 可令兵在义阳的司马懿,平春的于禁,合肥的满宠,严守城池,提防刘封再引兵来犯,另令贾逵、王凌、邹岐等人,聚兵于寿春,随时支援两地。 刘封为人心狠手辣远胜于刘备,虽然联手孙权败了曹休,但臣料刘封必会趁机覆灭孙权,彻底断了孙权反复之心。 然而江东之地,也非人人都心服伪汉,若孙权覆灭,江东文武必会在伪汉和大魏之间摇摆不定,此乃良机。 陛下可再派细作入江东,以高官厚禄拉拢江东不愿依附刘封的文武,再令满宠等人为之策应。 纵是不能夺取江东之地,也可让刘封陷入江东内乱之中而无法引兵北犯,望陛下深思!” 曹仁一开口,曹真就识趣的闭了口。 作为大将军,又是最早跟着曹操起兵创业的曹氏宗族。 曹仁的话,有足够的权威。 有些话,曹真不能明说,陈群不能明说,在场文武都不能明说。 而曹仁,可以明说! 换而言之:曹仁被擒,非战之罪,根源在于曹丕的战略失误,不顾曹仁上书坚持要让曹仁留在襄樊;而曹休被擒,是曹休骄矜自大、抗命不尊,是战之罪,是曹休自己太菜怪不得旁人。 曹丕眉头紧蹙。 曹仁的话,曹丕明白。 然而明白归明白,曹丕又委实不愿放弃曹休。 “大将军,若无文烈,谁可为朕的征东将军?”曹丕问得委婉,实际上是在暗示曹仁,只有曹休当了征东将军才能令曹丕心安。 曹仁近前一步,语气一抬:“满宠,可为征东将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