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话一出,就彻底堵死了曹丕想要赎换曹休的路。 满宠也是久随曹操的老将了,能力和忠心上都无可挑剔。 曹仁这话等于在告诉曹丕:不是只有曹休有忠心,就别想着赎回曹休了,当务之急也非赎回曹休,而是提防刘封北犯以及破坏刘封执掌江东。 见状。 陈群也上前附和:“陛下,臣以为大将军言之有理。可加封满宠为征东将军,节制于禁、贾逵、戴凌等人,以挡刘封。” 众文武纷纷上前附和。 最后连曹真硬着头皮劝谏:“陛下,想要赎换曹休,最好的办法就是生擒刘封麾下大将,以人质换人质。请陛下三思。” 见文武都不愿意赎回曹休,曹丕的心情也变得复杂。 良久。 曹丕暗暗一叹,违心而道:“就依众人所言,传朕诏命,加封满宠为征东将军,假黄钺,督贾逵、王凌、于禁等部,以挡刘封。切不可骄矜自负,误了国事。” 顿了顿。 曹丕又道:“再加封镇南将军于禁为前将军,封其子于圭为列侯,以安其心;令右将军徐晃,屯兵鲁阳,以防宛城赵云趁机北犯。” 于禁现在的处境太尴尬。 跟文聘守石阳,文聘战死,于禁独活;跟曹休守平春,曹休被擒,于禁独活。 这要换个脑子不聪明的,都得怀疑于禁真的私通刘封了。 又联想到先前跟于禁有关的流言,曹丕不敢不重视,万一于禁惧罪真的投了刘封,那整个淮南战线又将出现不可挽救的纰漏。 如今。 曹丕直接加封于禁为前将军,这是告诉于禁:樊城战败的罪,你已经用功劳赎完了。 而封于禁的儿子于圭为列侯,是在告诉于禁:你儿子,朕养了,你无需有任何顾虑。 不得不说。 虽然曹丕一开始想赎回曹休,但最终的应对还是很完善的。 于禁这类人。 越是怀疑于禁,越会令于禁惧罪。 越是恩宠于禁,越会让于禁心安。 现在官也升了,儿子也封侯了,于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夏日的炎热,没能阻挡刘备和曹丕双方的信使疾驰。 亦或者说,对信使而言,传信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职责,更遑论夏日的炎热了。 当曹丕的诏命送到平春,于禁那悬着的心也安稳落地了。 自曹休战败被擒这段时间,关兴没少给于禁送信。 多的时候,一日七封劝降信,劝于禁“识时务”。 如此频繁的送信,就连在义阳的司马懿,都在暗中提防于禁。 而现在。 曹丕的诏命来了。 不论是加封于禁为前将军,还是封于禁儿子于圭为列侯,都是对于禁的信任和器重! “罪臣于禁,叩谢陛下。” 平春城内,于禁面洛阳而跪泣。 六年了! 自樊城被擒,已经六年了。 这六年里,于禁背负降将罪臣之名,苦苦煎熬。 由意气风发的左将军被贬为镇南将军,时常受人辱骂猜疑,六年的时间让于禁头发都花白了。 如今终于拨云见日,迎来了新的希望。 送走了信使。 于禁又派人去请司马懿赴宴。 平春和义阳,互为犄角。 既然司马懿到了义阳,身为平春守将又是刚迁任的前将军,于禁自然是要跟司马懿达成友好沟通的。 司马懿是抚军,既是引兵来增援的,又是来监督于禁的。 在得知于禁被迁为前将军后,司马懿就明白了曹丕的用意。 同样。 司马懿也庆幸曹丕会选择厚待于禁。 眼下淮南局势紊乱,若于禁再出现变故,将是整个淮南的灾难! 故而。 在得到于禁的请帖后,司马懿就带着随军的长子司马师来到了平春赴宴。 “前将军苦尽甘来,可喜可贺啊。” 司马懿见面就夸于禁,更是令司马师奉上贺礼。 在为人处世上,司马懿是很擅长的。 这也是为何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能受到众多公卿大臣联名作保的原因。 在没有反迹之前,司马懿就如昔日的王莽一般谦恭待人,即便是于禁这样不怎么善与人相处的武将,也能自司马懿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春风。 “承蒙陛下信任,我才有今日,我已在城内备下酒席,请抚军随我入城。”于禁也没忘记在司马懿面前表达出对曹丕的敬意。 而在另一边。 刘备的诏命,也经由信使快马快船的送到了柴桑。 看得周鲂心惊不已。 去时半个月,来时半个月,意味着刘备在得到刘封的军报后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就下诏了! 原本周鲂还有些担心,刘备会不会因为刘封的功劳太大就有所犹豫,亦或者派人来监督刘封。 结果。 别说派人监督了,刘备都没犹豫,甚至连刘封拟送的名单都没有任何的改变。直接就按刘封的要求下诏了。 更是诏命刘封全权负责江东诸事,有需要就直接找刘禅协调,不用再派人入长安请命。 换而言之:刘备只看结果,过程刘封自己看着办。 见刘封如此受刘备信任和器重,周鲂的底气也更大了:只要我诚心追随燕王殿下,吴郡周氏必将崛起。(本章完) 第(3/3)页